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工科院校”办学定位,主动服务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柳州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实施产教融合战略,不断创新“政校企”合作模式,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时代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发展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深化产教融合  创新“政校企”合作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学校全面深化“政校企”交流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聚焦以“汽车+工程机械+轻工”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业产教融合体系,共同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以形成产教融合品牌效应。学校矢志不渝推动“政策支持+行业需求+人才培养”紧密融合,建成标准化学院、软件学院、知音动漫产业学院、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学院4个产业学院,落成柳州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人才产业基地、柳州市“党建+政校企合作”跨境电商培训基地、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教育教学基地等4个“政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获批数智转型与产业化应用创新联合体、基于双碳战略的低碳胶凝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创新联合体2个自治区级创新联合体,“政校企”联合制定各级各类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近30项,共同举办桂台高等教育高峰论坛、广西标准化论坛等大型教育科技活动,发起成立柳州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等行业交流协会,多途径实现“政校企”在政策、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的聚集融合、优势互补,优化产教融合发展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共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学院为我校政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及“四链融合”的联盟生态圈打造强基固本,将我校打造成为立足柳州、服务广西、面向东盟区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职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培养更多本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区域汽车产业输出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推进柳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11月,学校成立广西唯一一所标准化学院,标志着学校服务地方标准化建设工作迈开坚实一步。


    2023年12月,学校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学院。

    加强平台建设  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科研平台是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建设科研平台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学校以重点科研平台建设为引领,汇聚高水平科技人才,冲击高水平科研成果,开展高水平科技活动,以平台高质量发展促进学校科技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各项科研工作提质增效。学校共获批各级各类科研平台12个,其中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级示范基地1个,柳州市重点实验室4个,柳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涉及土木工程、机械工程、食品科学、新能源等多个研究领域,与柳州市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平台建设促进成果产出,学校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350余项,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合同近100项,获得知识产权授权1100余项,实现知识产权转化30余项,发表高水平核心论文300余篇,多次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科研氛围浓厚。科研平台的建成,为学校科技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学校将持续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工作,逐步构建“学校-市厅-省部-国家”层级分明、梯次推进的科研平台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科技服务能力。

    学校获得知识产权授权1100余项,知识产权总数排名全区同类学校第1位。

    强化校企合作  提升协同育人能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队伍等方式,不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校逐步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模式,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及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四对接”原则,重点打造汽车制造产业链、机械制造产业链、电气与信息工程、建筑、公共服务与文化、食品与化学工程等六大专业集群。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建设和产业学院建设,学校获批智能车辆工程、标准化工程等本科新专业,与企业联合开发《车辆评估》、《土木工程材料》、ISO系列管理体系等课程,订制特色定向班,共建18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精准性,为社会培养输送了3万多名应用型人才。学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同时引进企事业单位优秀专家到校任教,“双师型”教师比例达38.38%,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凝聚学科优势  助推乡村振兴

    学校持续发挥学科优势,挖掘特色资源,聚焦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宣介、农林科技推广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科技服务相关工作,多渠道助力乡村振兴与“城市名片”推广。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共建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柳州联合研发基地、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6个创新型服务平台,与三江农民画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八江镇布央村生态茶园、三江雨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校企村”合作平台,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科学研究项目70余项,产出一批优秀成果,其中《推动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调查与思考》获得柳州市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课题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螺哥蛳妹——高酚富硒红小糯高粱螺蛳粉》、《开“橘”争先--深耕桔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等学生项目在“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夺得金奖。实践课堂进乡村,学校设计艺术学院师生持续服务乡村治理工作,开展美丽科棉乡村振兴公共空间墙绘设计及施工等系列活动,以公共艺术墙绘赋能“清廉村居”建设,先后绘制墙绘近60幅,作品面积约2120平方米,涉及村口主干道及民房20余栋,极大地改善了村居面貌,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学校助力柳州市“非遗+扶贫”乡村振兴工作,将少数民族非遗元素融入教学实践,开展壮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科普与应用研究工作,促进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签订技术开发项目合同,开展甘蔗、百香果、桑叶等农产品及螺蛳粉、酸笋、油茶等特色食品的种植、研发、推广工作,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附加值,助力地方农产品与特色食品研发与销售。多措并举,把教学与科研搬入乡村、将理论知识融入生产实际,积极为地方产业发展赋能,有力推动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校地良性互动、合作共赢。

    2021-2022年,学校设计艺术学院师生在柳江区拉堡镇木罗村科棉屯绘制近60幅墙绘,作品面积约2120平方米,

    以公共艺术墙绘赋能“清廉村居”建设,助力乡村治理。

     

    笃志勤学,奋楫前行,未来,学校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精准性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为全面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