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工学院机械学子在“三下乡”实践中,以红色铸魂筑牢信仰根基,于三江剿匪纪念馆感悟初心、传承基因;以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滚良村开展太阳能汽车展示、机械科普、环保实践,播撒科学火种;以协同思维促进民族团结,将机械精密协同理念延伸至民族工作,深化“石榴籽”情谊。这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将红色初心熔铸机械匠心、专业所长对接国家所需的使命担当,是践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青春实践,奏响了“械”心聚力服务民族复兴的时代强音。
红痕砺械,初心铸魂
7月19日,晨曦中的三江剿匪纪念馆与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淬炼青年信仰的精神熔炉。泛黄布告承载着军民同心的历史决心,磨旧水壶凝结着战士们的热血温度,这些红色文物将峥嵘岁月具象为可感的精神图腾,让“信念如钢”的硬度、“团结制胜”的密码深植学子心中,这份红色洗礼,绝非简单的历史回望,而是与时代使命的精准对接:机械学子以革命先辈的严谨为标尺,将毫米级的精度追求升华为对强国事业的赤诚担当,让红色基因转化为打磨专业本领的锐气、投身民族复兴的动能,在“初心铸魂、匠心报国”的坐标上,书写新时代青年与历史对话、同使命共振的奋斗注脚。这既是对革命精神的赓续传承,更是青年一代以信仰纯度对接时代精度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红色血脉在科教兴国征程中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

械趣童享,智光点亮
滚良村课堂上的“械趣童享”,是青年学子以专业所长践行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动实践。他们将机械原理转化为孩童易懂的生活语言,让传送带、连杆结构等机械结构知识借由玩具车、自行车等生活日常中常见的物件走进乡村孩童心中,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打破城乡智识壁垒、点亮乡村未来的具体行动。当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眼中生根发芽,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智志双扶”的青春动能,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以科技微光赋能民族复兴根基工程的使命担当,让科教兴国的光芒在基层土壤中绽放出助力共同富裕的璀璨光彩。



瓶聚巧思,童创科学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机械工程学院师生走进柳州市滚良村小学,以科技与环保融合的生动课堂践行育人使命。通过展示学子自主研发的太阳能动力小汽车,直观传递清洁能源创新应用理念;结合生活场景解析四连杆等机械原理,在乡村孩子心中播撒科学探索的种子;带领孩子们用废弃塑料瓶制作弹力小汽车,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动手实践,厚植生态环保意识。此次支教活动既是落实科技赋能乡村教育、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行动,也是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以实践行动推动科教兴国与绿色发展战略落地的使命自觉。

机杼连心,匠魂铸梦
在滚良村的理论宣讲会上,彭曦老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主题,结合机械工程中的“系统集成”理念,生动比喻:“中国共产党就像一台精密的‘超级机械’,将56个民族的‘零部件’紧密咬合,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乡村振兴战略等‘传动装置’,实现国家发展的‘动力输出’。”
机械学子在互动环节提问:“作为工科生,我们该如何在专业中践行民族团结?”彭曦老师回应:“机械设计讲究‘协同创新’,民族团结同样需要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比如,你们可以用智能技术保护侗族建筑,用3D打印复刻非遗纹样,这就是专业报国与民族团结的结合。”


柳州工学院机械学子的实践片段,是新时代青年对接“国之大者”的生动写照。党的领导作为核心主轴,让红色传承的“初心齿轮”、科学普及的“智识齿轮”、民族团结的“同心齿轮”精准咬合——红色基因注入精神动能,科技火种保持创新转速,民族团结确保传动无阻,三者协同驱动民族复兴巨轮前行。当机械精度遇上信仰纯度,青春锐气融入时代大气,学子们以红色铸魂、科技赋能、协同聚力的实践,不仅刻下这代人的奋斗印记,更彰显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洪流的担当,让“强国有我”的誓言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实践中绽放光芒,照亮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康庄大道。
一校一审:容宽
二校二审:聂琪玲
三校三审: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