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暑期“三下乡”第六天,柳州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实践团在马院教师引领下走进程阳八寨,将“党建红”与“工科蓝”深度融合。以“政治铸魂、专业筑基”为路径,学子们在学思中强化“国之大者”的政治自觉,在实干服务中践行使命,让专业实践始终锚定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方向,在政治引领与专业赋能的协同中彰显价值。

鼓楼议事话振兴:侗族文化里的党员担当
上午,“鼓楼议事”主题党日活动率先展开。实践团借鉴侗族“众议共商”的传统智慧,将党的组织原则与民族议事文化相结合,聚焦“党员如何以专业所长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深研细讨。机械专业学子立足学科特性建言:“党员应成为‘技术推广先锋’,比如针对传统农具效率短板,用机械设计知识改良传动结构,让‘小革新’解决‘大问题’——这既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体现,更是将‘党建引领’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这番思考,深刻诠释了“党建工作与专业实践同频共振”的政治逻辑。


红色课堂强信念:理论学习中的思想淬炼
红色教育环节,则像一场“精神充电”。走进红色博物馆,师生们在“乡村变迁”展区驻足良久——老照片里的土坯房变成了现在的特色民宿,旧农具旁摆着新引进的智能设备。“这就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啊!”一位老师指着照片对学生说。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彭曦老师进行授课,特意结合了侗族村寨的发展历程:“从‘吃饱穿暖’到‘文旅兴旺’,背后是一代代人敢闯敢干的劲头,这和我们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脉相承。”理论与现实的呼应,让大家对“乡村振兴为何需要党员带头”有了更深的理解。



直播助农办实事:实践行动里的服务初心
午后是农副产品与手工艺品宣传推广。机械专业的党员们带着对“工业设计助力乡村”的思考,在镜头前详解手工艺品的实用改良思路,让“非遗技艺”与“现代需求”产生联结;熟悉新媒体运营的党员则从“流量逻辑”切入,将农户的劳作故事、侗族的文化底蕴融入推广话术,让产品背后的“乡村价值”被看见、被认同。大家做的,是把“党建引领”转化为“资源对接”——用学院的平台优势弥补乡村信息壁垒,用专业知识为产品赋予市场竞争力,更以党员的先锋作用,为乡村搭建起“文化价值—产品价值—市场价值”的转化链条。

今日活动以党建为引领,让机械专业知识始终围绕“国之大者”发力。这场活动不仅让师生党员在乡村一线践行了初心使命,更探索出一条“专业服务乡村、党建凝聚合力”的路径——既用脚步丈量了乡村振兴的需求,也用行动证明:高校师生党员可以成为连接知识与田野、校园与乡村的纽带,以“知”促“行”、以“行”践“知”,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生长的活力。实践团深刻体会到: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定盘星”,专业能力是服务人民的“工具箱”。机械学子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持续锤炼“政治三力”,精进专业本领,让青春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时代光彩。
一校一审:容宽
二校二审:聂琪玲
三校三审: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