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非遗传承与文化出海,7月15日-7月16日,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语桥苗韵,文助出海”实践队走进柳州融水梦呜苗寨,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之旅。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苗饰锻造、芦笙演奏与扎染技艺,深刻感受感受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并运用双语视频记录非遗技艺,为民族文化传播搭建语言桥梁。
苗饰锻造
一锤一錾间的千年匠心
实践队的首个非遗体验,是跟随苗饰锻造技艺非遗传承人马贵兵老师学习苗族银饰制作。马师傅演示了熔炼、锻打、錾刻全过程,向大家讲解苗饰承载的民族记忆。队员们亲手实操,从最初的生疏笨拙到逐渐熟练,深刻体会到”“耐心是底色,精进是追求”的匠人精神。马师傅“每件作品都要超越上一件”的执着追求,让队员们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



(实践队学习锻造银饰)
芦笙奏响
一音一律中的文化共鸣
芦笙体验馆内,传承人以一曲欢快悠扬的《踩堂曲》拉开序幕,随后详细介绍了芦笙在苗族节庆、祭祀等重要场合的文化意义。传承人逐一细致指导队员们掌握持笙姿势、气息运用与按孔技巧,队员们认真学习握笙方法,对着音孔尝试吹气,从最初断断续续的漏气声到逐渐能吹出简单旋律,虽显生涩,却真切感受到了这一“会说话的乐器”所传递的文化脉动。



(实践队成员学习芦笙)
扎染绘梦
一布一染间的文化转译
实践队体验的最后一项非遗技艺是苗族扎染。在传承人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了选布、捆扎到染色、晾晒的全流程。队员们按步骤完成捆扎与浸染,创作出各具特色的蓝白纹样作品,在实践中理解苗族扎染“以形表意”的文化内涵,以及传统工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此次梦呜苗寨非遗文化体验之行,也是一次文化传播的实践。“语桥苗韵,文助出海”实践队将以此次实践为基础,通过多语种传播、数字化记录等方式,助力苗族非遗文化在当代焕发新活力,让千年苗韵跨越山海,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撰稿:胡桠尘、李思焱
图片:龙绪婷、李家英
排版:李家英
一审:赵维驹
二审:肖乐乐
三审:杨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