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行走的思政课”为创新载体,将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7月14日至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传明老师全程深度参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行走的思政课”现场教学活动。

活动期间,围绕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廉政教育三大主线,团队深入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德音村、石围古村等特色乡村,走进仫佬族博物馆、非遗传承、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等文化地标,创新性地将“行走的思政课”有机融入乡村振兴、廉政文化浸润等多元场景,探索思政教育从课堂到田野的转化路径,构建“理论宣讲+科技赋能+文化守护”三维实践模式,助力青年学子在知行合一中厚植家国情怀,推动理论宣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为基层送去思想引领的“热乎课”。
在德音村乡村振兴作战指挥室,通过与村党支部书记潘东奎、驻村第一书记徐权武等村“两委”成员围坐交流,实践队员们深刻领悟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基层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民生服务优化带来的巨大改变,实践队员们也积极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

座谈会现场
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传明老师以“严实作风·清新学风”为主题,为实践团成员带来一场将“作风建设+学风建设”为坐标系的微党课。他强调“青年要成为优良学风的践行者,需以自我革命精神破除‘躺平’心态,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对自己要深入剖析,不仅要改变自己,还要用自身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使自己成为践行优良学风的标杆与火种。阐释了“严”字当头的实干精神和“实”字托底的为民情怀,鼓励青年学子要将个人成长融入乡村振兴大局,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风采。

微党课
实践团成员还深入乡村一线,拿起扫帚参与村庄清洁行动;走访慰问村内老党员、困难群众,在拉家常中聆听他们讲述“以前的苦日子”与“现在的甜日子”,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民生温度;给村里放暑假的孩子们带去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课堂”、“科普盛宴”活动。此外,实践活动期间,同学们以脚步丈量仫佬山乡的文化脉络,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精神洗礼。在仫佬族博物馆,非遗传承人谢秀荣手持银针穿引彩线,将仫佬族图腾“凤凰”的千年纹样化作乡村振兴的现代图腾,让学生们不仅触摸到“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非遗技艺,更在“一根绣花针串起三代传承”的故事中,读懂“守艺”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命;在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从“半鸭知县”的粗陶碗与讲述其清廉故事的相关展品、“治闽安民”的奏折中,感悟“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为政之道,在古今对话里深化“严以修身”的政治自觉;在石围古村,体会“做人要本分”的古训,倾听用方言传唱《于成龙在罗城》的民间故事,从古村烟火气中,读懂“为民”二字的深沉内涵。

此次“智壤薪传,仫乡筑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化“思想引领力,建设大思政课”的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现场场景有机融合,教学素材鲜活,师生共同探讨,不仅讲清楚了思政课的道理,更是一次讲活思政课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