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名片:
姓名:豆璇凯
原专业班级:机制187
学历:广西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在读博士
主要事迹:发表4篇高水平SCI论文(3篇一区、1篇二区)、荣获多项省部级竞赛奖项。目前已被同济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豆璇凯)
七年磨一剑,匠心铸辉煌。从柳州工学院这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到国家“双一流”顶尖学府博士生的华丽跨越,豆璇凯用七年的坚持与奋斗,完成了一场静水深流的“人生精密加工”,其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笃志勤学、知行合一”的柳州工学院校训,更为广大学子树立了“起点不设限,奋斗创未来”的鲜活榜样。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他在柳州工学院本科阶段通过竞赛锤炼和实践淬炼打下的坚实基础,成为其日后科研腾飞的关键引擎。
本科沃土:竞赛锤炼与实践启航
在柳州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本科就读期间,豆璇凯便展现出对专业的热爱和卓越的实践能力。他不仅是课堂上的佼佼者,更是课外科技竞赛与实践活动的活跃分子。
竞赛场磨砺真功:他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代表学校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第十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综合考验设计、制造、控制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舞台上锤炼技能、崭露头角。这些经历极大提升了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项目管理及临场应变能力,为更高层次科研竞赛积累了宝贵经验。
生产一线淬炼能力:在本科导师带领下,他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压缩空气企业生产实践项目,将课堂所学机械原理、制造工艺等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培养了敏锐的工程洞察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毕业设计融会贯通:其毕业设计围绕空压机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与设计。从文献调研、方案设计、仿真分析到设计实现,他投入全力,高质量完成设计,系统提升了独立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素养,为本科学习画上圆满句号。

(豆璇凯本科期间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二等奖)
柳州工学院精神:奋斗基因的深植
豆璇凯坦言,柳州工学院“笃志勤学、知行合一”的校风早已内化于心。本科期间在竞赛、实践、毕设中养成的勤勉刻苦、精益求精、迎难而上的作风,成为他面对未来挑战的坚实底气。那段在实验室调试设备、为竞赛熬夜备战、在车间钻研的时光,磨砺了他的耐心、韧性与团队协作精神。正是这股“坐得住冷板凳”“啃得下硬骨头”的劲头,让他在后续面对磁流体密封技术这一高难度交叉学科研究时,能够从容应对漫长而艰辛的实验周期。
母校奠基:厚积薄发的跳板
柳州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豆璇凯架起从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理解磁流体密封技术奠定了理论根基。更重要的是,通过全国工训赛、“挑战杯”、空压机生产实践等实战,他获得了远超课本的实战经验、项目经验和初步科研方法训练。 这些宝贵的本科积累,使他在广西科技大学读研后能迅速适应高强度科研要求,并展现出强大潜力。
在广西科技大学读研期间,豆璇凯专注于磁流体密封技术研究。他将在本科阶段培养的科研素养、实践能力和奋斗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取得了包括发表4篇高水平SCI论文(3篇一区、1篇二区)、荣获省部级竞赛奖项,并作为项目负责人斩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一系列耀眼成果。柳州工学院本科教育赋予他的扎实功底、实践能力和科研启蒙,是他在研究生阶段实现爆发式成长、最终叩开同济大学博士大门的坚实后盾和核心优势。
感恩回响:铭记启航引路人
豆璇凯深情感谢柳州工学院的培育之恩,特别提到本科导师李福送副教授,“是本科导师引领我走进竞赛和项目世界,悉心指导我完成实践和毕设;是老师们严谨的治学和对我潜力的发掘,点燃了科研热情,教会我系统性学习和工程思维。” 这些启蒙与支持是他学术生涯的宝贵财富。他也特别感谢硕士导师杨小龙教授的悉心培养。
扬帆起航:用奋斗续写柳州工学院人荣光
如今,即将踏上同济大学博士新征程的豆璇凯表示:“柳州工学院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更是我能力塑造的熔炉。感谢母校四年的精心栽培,特别是竞赛、实践和毕设经历,为我打下了不可替代的坚实基础,点燃了科研报国的理想。本科阶段的学习与实践,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起点。” 他寄语学弟学妹,珍惜在校时光,积极参与实践,勇于挑战,打好坚实基础。未来,他将继续秉承柳州工学院精神,在同济大学这一更高平台上不懈奋斗,用更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的厚望,书写柳州工学院学子的精彩华章!
豆璇凯的成功,是个人不懈奋斗的凯歌,更是柳州工学院“以赛促学、以践促能、知行合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出的璀璨硕果。他的经历有力证明:在柳州工学院这片沃土上,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勇于实践,每一位学子都能拥有无限可能,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一校一审:李福送
二校二审:聂琪玲
三校三审:王丽